DB和缓存一致性方案解析

一、为什么写这篇文章?

首先,缓存由于其高并发和高性能的特性,已经在项目中被广泛使用。在读取缓存方面,大家没啥疑问,都是按照下图的流程来进行业务操作:

但是在更新缓存方面,对于更新完数据库,是更新缓存呢,还是删除缓存?又或者是先删除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?其实大家存在很大的争议。目前没有一篇全面的博客,对这几种方案进行解析:

二、文章结构

1、讲解缓存更新策略;

2、对每种策略进行缺点分析;

3、针对缺点给出改进方案;

三、正文

先做一个说明,从理论上来说,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,是保证最终一致性的解决方案。这种方案下,我们可以对存入缓存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,所有的写操作以数据库为准,对缓存操作只是尽最大努力即可。也就是说如果数据库写成功,缓存更新失败,那么只要到达过期时间,则后面的读请求自然会从数据库中读取新值然后回填缓存。因此,接下来讨论的思路不依赖于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这个方案。在这里,我们讨论三种更新策略:

1、先更新数据库,再更新缓存;
2、先删除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;
3、先更新数据库,再删除缓存;

应该没人问我,为什么没有先更新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这种策略!

四、先更新数据库,再更新缓存

这套方案,大家是普遍反对的,为什么呢?有如下两点原因:

原因一、线程安全角度

同时有请求A和请求B进行更新操作,那么会出现:

  1. 线程A更新了数据库;
  2. 线程B更新了数据库;
  3. 线程B更新了缓存;
  4. 线程A更新了缓存;

这就出现请求A更新缓存应该比请求B更新缓存早才对,但是因为网络等原因,B却比A更早更新了缓存。这就导致了脏数据,因此不考虑!

原因二、业务场景角度

有如下两点:

(1)如果你是一个写数据库场景比较多,而读数据场景比较少的业务需求,采用这种方案就会导致,数据压根还没读到,缓存就被频繁的更新,浪费性能。

(2)如果你写入数据库的值,并不是直接写入缓存的,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再写入缓存。那么,每次写入数据库后,都再次计算写入缓存的值,无疑是浪费性能的。显然,删除缓存更为适合。

接下来讨论的就是争议最大的,先删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。还是先更新数据库,再删缓存的问题。

五、先删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

该方案会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是:同时有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,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。那么会出现如下情形:

(1)请求A进行写操作,删除缓存;

(2)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;

(3)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;

(4)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;

(5)请求A将新值写入数据库;

上述情况就会导致不一致的情形出现。而且,如果不采用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策略,该数据永远都是脏数据。

那么,如何解决呢?采用延时双删策略!伪代码如下:

转化为中文描述就是:

(1)先淘汰缓存;

(2)再写数据库(这两步和原来一样);

(3)休眠1秒,再次淘汰缓存;

这么做,可以将1秒内所造成的缓存脏数据,再次删除!

5.1、那么,这个1秒怎么确定的,具体该休眠多久呢?

针对上面的情形,读者应该自行评估自己的项目的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。然后写数据的休眠时间则在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基础上,加几百ms即可。这么做的目的,就是确保读请求结束,写请求可以删除读请求造成的缓存脏数据。

5.2、如果你用了MySQL的读写分离架构怎么办?

OK,在这种情况下,造成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如下,还是两个请求,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,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。

(1)请求A进行写操作,删除缓存;

(2)请求A将数据写入数据库了;

(3)请求B查询缓存发现,缓存没有值;

(4)请求B去从库查询,这时,还没有完成主从同步,因此查询到的是旧值;

(5)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;

(6)数据库完成主从同步,从库变为新值;

上述情形,就是数据不一致的原因。还是使用双删延时策略。只是,睡眠时间修改为在主从同步的延时时间基础上,加几百ms。

5.3、采用这种同步淘汰策略,吞吐量降低怎么办?

ok,那就将第二次删除作为异步的。自己起一个线程,异步删除。这样,写的请求就不用沉睡一段时间后了,再返回。这么做,加大吞吐量。

5.4、第二次删除,如果删除失败怎么办?

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,因为第二次删除失败,就会出现如下情形。还是有两个请求,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,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,为了方便,假设是单库:

(1)请求A进行写操作,删除缓存;

(2)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;

(3)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;

(4)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;

(5)请求A将新值写入数据库;

(6)请求A试图去删除请求B写入对缓存值,结果失败了;ok,这也就是说。如果第二次删除缓存失败,会再次出现缓存和数据库不一致的问题。

5.5、如何解决呢?

具体解决方案,且看第六节更新策略的解析!

六、先更新数据库,再删缓存

首先,先说一下。老外提出了一个缓存更新套路,名为《Cache-Aside pattern》。其中就指出:

  • 失效:应用程序先从cache取数据,没有得到,则从数据库中取数据,成功后,放到缓存中;
  • 命中:应用程序从cache中取数据,取到后返回;
  • 更新:先把数据存到数据库中,成功后,再让缓存失效;

另外,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也在论文《Scaling Memcache at Facebook》中提出,他们用的也是先更新数据库,再删缓存的策略。

6.1、这种情况不存在并发问题么?

不是的。假设这会有两个请求,一个请求A做查询操作,一个请求B做更新操作,那么会有如下情形产生:

(1)缓存刚好失效;

(2)请求A查询数据库,得一个旧值;

(3)请求B将新值写入数据库;

(4)请求B删除缓存;

(5)请求A将查到的旧值写入缓存;

ok,如果发生上述情况,确实是会发生脏数据。

6.2、然而,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又有多少呢?

发生上述情况有一个先天性条件,就是6.1中步骤(3)的写数据库操作比步骤(2)的读数据库操作耗时更短,才有可能使得步骤(4)先于步骤(5)。可是,大家想想,数据库的读操作的速度远快于写操作的(不然做读写分离干嘛,做读写分离的意义就是因为读操作比较快,耗资源少),因此步骤(3)耗时比步骤(2)更短,这一情形很难出现。

假设,有人非要抬杠,有强迫症,一定要解决怎么办?

6.3、如何解决上述并发问题?

首先,给缓存设有效时间是一种方案。其次,采用策略2(先删除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)里给出的异步延时删除策略,保证读请求完成以后,再进行删除操作。

6.4、还有其他造成不一致的原因么?

有的,这也是缓存更新策略2(先删除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)和缓存更新策略3(先更新数据库,再删除缓存)都存在的一个问题,如果删缓存失败了怎么办,那不是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么。比如一个写数据请求,然后写入数据库了,删缓存失败了,这会就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了。这也是缓存更新策略2(先删除缓存,再更新数据库)里留下的最后一个疑问。

6.5、如何解决?

提供一个保障的重试机制即可,这里给出两套方案。

方案一:

流程如下所示:

(1)更新数据库数据;

(2)缓存因为种种问题删除失败;

(3)将需要删除的key发送至消息队列;

(4)自己消费消息,获得需要删除的key;

(5)继续重试删除操作,直到成功;

然而,该方案有一个缺点,对业务线代码造成大量的侵入。于是有了方案二,在方案二中,启动一个订阅程序去订阅数据库的binlog,获得需要操作的数据。在应用程序中,另起一段程序,获得这个订阅程序传来的信息,进行删除缓存操作。

方案二:

流程如下图所示:

(1)更新数据库数据;

(2)数据库会将操作信息写入binlog日志当中;

(3)订阅程序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以及key;

(4)另起一段非业务代码,获得该信息;

(5)尝试删除缓存操作,发现删除失败;

(6)将这些信息发送至消息队列;

(7)重新从消息队列中获得该数据,重试操作;

备注说明:上述的订阅binlog程序在mysql中有现成的中间件叫canal,可以完成订阅binlog日志的功能。至于oracle中,博主目前不知道有没有现成中间件可以使用。另外,重试机制,博主是采用的是消息队列的方式。如果对一致性要求不是很高,直接在程序中另起一个线程,每隔一段时间去重试即可,这些大家可以灵活自由发挥,只是提供一个思路。

七、总结

本文其实是对目前互联网中已有的一致性方案,进行了一个总结,希望大家有所收获。

参考文章:

https://blog.csdn.net/u010870518/article/details/80389101?utm_medium=distribute.pc_aggpage_search_result.none-task-blog-2~all~first_rank_v2~rank_v25-3-80389101.nonecase&utm_term=%E5%BA%94%E7%94%A8%E5%8F%8C%E5%86%99%20%E6%96%B9%E6%A1%88

缓存更新的套路

Redis 缓存雪崩,击穿,穿透的区别

  • 缓存雪崩

如果所有页面的key失效时间都是12小时,中午12点刷新,0点有个秒杀活动大量用户涌入,假设当时每秒6000个请求,本来缓存在可以扛住每秒5000个请求,但是缓存当时所有的key都失效了,此时所有的请求都落到了db上,此时db扛不住,一批缓存key同时失效,导致请求到db层,这种情况就是缓存雪崩。

缓存雪崩–key全部失效或大面积失效

雪崩如何避免呢?Redis存数据的时候,每个key 失效时间加一个随机值,这样可以保证数据不会在同一时刻大面积失效。

setRedis(Key,value,time + Math.random() * 10000);
  • 缓存穿透

缓存穿透是指缓存和数据库都没有的数据,而用户不断发起请求,比如数据库id都是从1开始自增的,此时用户(攻击者)发起一个id为-1的数据或id特别大不存在的数据,攻击会导致数据库压力过大,而这种穿过缓存的情况,就叫缓存穿透。

缓存穿透

这种可以通过校验非法值,来防止缓存穿透的情况

  • 缓存击穿

缓存击穿与缓存雪崩有点像,但是不一样的是:缓存雪崩是因为大面积的缓存失效,打到db上,而缓存击穿是指某一个key非常热点,在不停地扛着大并发,大并发集中对这一点进行访问,当这个key在失效的瞬间,持续并发,就击穿缓存,直接请求db了。

缓存穿透的预防上面已经说明了,可以在接口层增加校验,比如用户鉴权,参数做校验,不合法的参数直接代码return,比如id基础校验,范围校验等。

缓存击穿如何防呢?可以设置热点数据永不过期,或者加上互斥锁就能搞定了。

缓存击穿的预防

Redis 支持的数据结构及应用场景

  • string 字符串
  • list 列表
  • set 集合
  • hash 哈希散列
  • zset 有序集合

Redis不同数据结构的应用场景

  • string 最常见,普通的kv存储
  • hash 存储对象,比如存储用户信息,商品信息,订单信息等,(hmset, hgetall, hget等命令)
  • list 每个元素都是string 的双向链表,既队列又栈,可以用于好友列表,粉丝列表,消息队列MQ,最新消息排行(lpush, key value, rpush)
  • set 列表可以存储多个相同的字符串,集合通过散列列表来保证自己存储的每个字符串都各不相同,可用于共同好友,共同兴趣,分类标签,交并差集等运算,集合中成员是唯一的,不能出现重复数据(sadd key value, smembers key)
  • zset 按时间排序的时间轴,排好序的set,每个元素会关联一个分值,redis通过分数来为集合中成员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(zadd key score value)

Redis淘汰策略

Redis淘汰策略根据conf配置里的maxmemory_policy决定,我所在的平台maxmemory为10G

  • noeviction(不删除策略,达到最大内存限制时,如果再存,直接返回错误)
  • allkeys-lru 所有key, 优先删除最少使用 (less recently used的key)
  • volatile-lru 只限于设置了expire部分
  • allkeys-random 所有key, 随机删除一部分
  • volatile-random 只限于设置了expire部分,随机删除一部分
  • volatile-ttl 只限于设置了expire部分,优先删除剩余时间短的

淘汰策略选择:

  • 如果数据分冷热, 如果没啥具体的业务特征, 推荐使用allkeys-lru
  • key的访问频率差不多,用allkeys-random,读写所有元素的概率差不多
  • 如果想让Redis根据TTL来筛选删除key, 用volatile-ttl
  • volatile-radom和volatile-random视expire和业务情况而定

Redis的rdb和aof持久化的区别?

RDB持久化:将Redis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定时dump到磁盘上
AOF持久化:将Redis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

区别:RDB持久化是指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,实际操作是fork一个子进程,先将数据集写入临时文件,写入成功后,再替换之前的文件,用二进制压缩存储。
AOF持久化以日志形式记录服务器所处理的每一个写删操作,查询操作不会记录,以文本的方式记录

RDB 优点 :

  • 整个Redis数据库只包含一个文件,对于文件备份而言非常完美,一旦系统出现故障,恢复容易,文件迁移方便
  • 性能最大化:持久化是fork子进程,由子进程完成持久化工作,极大的避免服务进程执行IO操作
  • 相比AOF,持久的数据集大时,RDB启动更快

RDB缺点:

  • 如果要保证数据的高可用,最大限度的避免数据丢失,RDB不是最好的,系统在定时持久化之前宕机,数据将丢失
  • RDB通过fork子进程来协助完成数据持久化工作,如果数据集较大时,可能会导致整个服务器停止服务几百毫秒,甚至1秒钟

AOF优点:

  • 数据安全性更高,每秒同步,每修改同步(效率低),不同步,每秒同步(异步)效率非常高,一旦宕机,丢失1s
  • 写日志是append模式,写入即使宕机,也不会破坏日志文件中已经存在的内容,redis_check_aof解决数据一致性
  • AOF日志格式清晰,易于理解

AOF缺点:

  • 相同数量的数据集,AOF文件大于RDB文件
  • AOF恢复速度比RDB慢
  • AOF运行效率比RDB慢

总结:

  • 愿意牺牲性能,换取更高的缓存一致性 aof
  • 缓存一致性不用那么高,但是备份性能高 rdb